监管约谈虽为外卖大战按下“减速键”,但行业竞争远未结束。连日来,淘宝闪购、京东等平台动作频频——淘宝闪购再发战报宣告连续两周末日订单量超9000万单;京东宣布开设“七鲜小厨”自营外卖店。从行业趋势看,围绕即时零售的长期竞争格局未改:当前头部平台合计高峰日订单量级已突破2.5亿单,直逼传统电商快递业务规模,成为零售市场的重要增长极。但繁荣背后,平台与商家的利益矛盾、竞争焦点过度集中餐饮领域等问题仍存,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转型方向。
从市场反馈来看,餐饮商家在外卖大战中虽实现订单量提升,却面临利润承压、自主权丧失的双重挑战;消费者体验亦受影响,个别消费者为凑单产生食品剩余;骑手则因订单激增致配送超时频发……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台烧钱补贴模式不仅造成自身利润与现金流双重承压,还挤压了非餐品类的拓展空间,高盛预计三家企业短期将出现不同程度利润承压。
当前,在监管引导下,平台竞争逐步回归理性,但引发的深层影响并未消除,如何引导行业打破内卷、转向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平台、商家与全行业的必然课题。
共生关系的转变:平台与商家的共进机遇
外卖平台与商家的关系,本质是“流量赋能”与“服务供给”的协同共生,但价格战的持续升级打破了这一平衡。
商家在发展中面临的调整,主要在利润、配送与经营主导权上的平衡。多位餐饮人反馈,外卖大战订单量激增背后,是平台抽佣、配送费承担与优惠补贴分摊的多重挤压,利润空间需重新调整优化。
配送环节的成本机制也存在完善空间。近日多位商家反映,京东在调整百亿补贴政策后,再度上调配送费用,每单平均扣除金额增加3-5毛。有业内人士指出,当配送完全绑定平台,商家在配送定价和选择上灵活性受限,平台基于“成本波动”“服务升级”为由调整费用时,商家要么被动接受,要么拒绝则面临订单流失。
利润、配送之外,商家的经营主导权亦有待提升。流量分配、优惠规则由平台决定:商家为保证曝光,要么沦为“流量精算师”逐末忘本,要么花大钱买流量。此外,平台数据层面。商家对顾客的认知大多仅限于平台后台的复购率、客单价等信息,导致商家难以沉淀自有会员体系。而这种信息差正被平台转化为竞争武器:平台可打包成熟品牌的消费数据卖给白牌商家,将客群导向竞品;甚至借助数据优势建立自营食堂,进一步挤压商家生存空间。
然而,平台亦在这场博弈中面临压力。为维持市场份额,平台持续烧钱补贴,据统计,近3个月,仅京东、阿里两家平台在外卖市场便投入了800亿元补贴,相当于全国上半年出海投资总额的20%。高盛预测,基准情形下,阿里外卖业务未来12个月预计亏损410亿元,京东亏损260亿元,美团的EBIT利润将下滑250亿元。并且,由于平台依靠低价策略吸引用户,用户对优惠敏感,忠诚度较低,一旦补贴退潮,如何稳定客群亦成为平台运营重心。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围绕餐饮外卖的激烈厮杀,还掩盖了即时零售更广阔的非餐品类潜力——本应成为增长引擎的非餐品类,如日用百货、生鲜果蔬、美妆数码等,因资源过度倾斜于餐饮补贴,至今仍停留在依靠“低价促销”吸引消费者的初级阶段,市场潜力远未释放。正如美团王莆中认为,再猛烈的商战,如果不能推动进步甚至违背商业逻辑,那这个战场就没有赢家。
破局路径:从“内卷消耗”到“价值共生”
当外卖大战的双向消耗暴露深层矛盾,行业的破局路径已不再是简单的“停补贴”,而是通过重构商家自主权与平台生态定位,实现从“内卷消耗”到“价值共生”的升级转换。
商家如何重夺主动权呢?目前,不少先行者已尝试突围,有回归堂食的,有自建私域的,还有的尝试解绑物流,借助第三方运力松绑平台依赖。不过,对于大多商家而言,完全脱离平台并不现实。平台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成熟的流量生态,仍是商家触达用户的重要渠道。更可取的办法是,在流量多极化趋势下,借势多个平台同时不依附平台,而这一能力的核心在于自建私域和掌握配送主导权。
在这方面,瑞幸咖啡、麦当劳、肯德基等头部品牌以往的实践颇具借鉴意义。瑞幸通过社群精细化运营与私域分层管理,2024年私域日均订单达10万杯,占总杯量30%;麦当劳忠诚度会员系统同年贡献300亿美元销售额,肯德基(含必胜客)会员销售额占比超65%。在配送端,三者均选择与第三方即配顺丰同城合作,既承接外卖平台订单,又保障私域小程序、抖音等全渠道配送,近期肯德基探索无人车智能配送时亦借助其技术支持。这种“私域沉淀+第三方即配”的组合,让商家在保有平台流量入口的同时,掌握了服务履约的主动权。
从行业生态看,这种模式的价值不仅限于商家。对平台而言,摆脱餐饮价格战的内卷,与其将资源消耗在餐饮低价竞争,不如将资源投向即时零售万亿市场的非餐品类——通过与各非餐商家联手优化服务供给,提升即时零售用户粘性,进而摆脱存量市场低效竞争。淘宝闪购近期的动作已释放出这一信号:其在广州等地区加大非餐品类补贴力度,即时零售领域的补贴规模一度超过餐饮,推动全国超30万非餐门店生意突破历史峰值。
在这一过程中,第三方即配的专业和弹性,为平台转型释放空间:将更多配送交由第三方承接,平台可将精力聚焦于自身优势的流量运营与生态协同。事实上,平台虽具备基础运力,但在面对全品类复杂多样的配送需求时,难免存在局限:一方面,餐饮高峰时段运力紧张与非餐饮时段的资源闲置,会推高单位成本,加上平台规模扩张导致的成本持续增长,会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盈利压力;此外,非餐品类在运输包装、时效要求上的特殊性(如医药需冷链、数码需防摔、鲜花需恒温),也非基础运力所能完全覆盖,一旦配送出现疏漏,将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频率与信任度。
此时,第三方即配的价值便得以凸显:其不仅可作为平台运力的弹性补充,缓解配送压力,更能深度承接平台在非核心场景或新拓展领域的配送需求。以顺丰同城为例,其已构建起覆盖餐饮外卖、同城零售、近场电商、近场服务的四大场景服务能力,针对数码、鲜花蛋糕、医药等非餐品类打造了专业化解决方案,“无人配送+二轮+四轮”的多元运力组合,能够精准适配长距离、大重量等非标配送需求,并协同顺丰集团资源提供一体化供应链配送,这种专业化分工也恰好填补了平台在非餐领域的服务短板,使平台得以将精力转向非餐品类的用户消费习惯培养等核心领域,加速非餐市场的成熟。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第三方即配正在重塑行业价值分配逻辑。当商家通过第三方即配实现多渠道自主配送,平台得以从“全链条控制者”转向“生态赋能者”,双方在餐饮与非餐领域形成互补——商家专注于产品与私域运营,平台则深耕流量生态建设,第三方即配则提供高效、灵活的弹性运力支撑。这种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协同模式,既破解了“商家依赖平台、平台困于补贴”的恶性循环,也为即时零售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了可行路径:行业竞争将从“谁能烧钱补贴”的低维度比拼,转向“谁能更好满足多元即时需求”的高维度较量,而这正是万亿即时零售市场释放潜力的关键所在!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报生成中...
海艺AI的模型系统在国际市场上广受好评,目前站内累计模型数超过80万个,涵盖写实、二次元、插画、设计、摄影、风格化图像等多类型应用场景,基本覆盖所有主流创作风格。
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4年1-9月明火炊具线上零售额94.2亿元,同比增加3.1%,其中抖音渠道表现优异,同比有14%的涨幅,传统电商略有下滑,同比降低2.3%。
“以前都要去窗口办,一套流程下来都要半个月了,现在方便多了!”打开“重庆公积金”微信小程序,按照提示流程提交相关材料,仅几秒钟,重庆市民曾某的账户就打进了21600元。
华硕ProArt创艺27 Pro PA279CRV显示器,凭借其优秀的性能配置和精准的色彩呈现能力,为您的创作工作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双十一期间低至2799元,性价比很高,简直是创作者们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