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以超预期的速度重塑我们的生活,它们不再是可能“取代人类”的警惕对象,而是逐渐成为高温、救援、工业等极端场景中的“伙伴与保护者”。
资本热情高涨,企业订单频传,但市场保持冷静——绝大多数采购仍处于试用与摸索阶段,大规模商业化尚未真正到来。
人形机器人究竟距离规模化落地还有多远?谁又能在这场技术与时间的赛跑中率先冲线?DoNews通过接触相关头部企业代表以及第三方分析视角,试图揭开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热望与现实。
01、人形机器人的“冷热”两面
科技发展速度之快,已经让人来不及反应和思考,从概念爆发到场景落地,再到商业化加速,人形机器人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曾经我们讨论“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如今更关注的,是它们如何在真实世界中扎根生长。
2025外滩大会的“机器人职业技能表演赛”像是一个窗口,人们从中看到机器人正走出实验室,它们在工业巡检环节拉闸报警,在救援现场清除石块、稳稳“救出”仿真婴儿,甚至能在高温、有毒环境下承担极端危险的任务。
一种声音随即传来:机器人不是人类的对手,而是伙伴和保护者。
图源:DoNews摄
与此同时,资本层面也一片利好,近几个月相关公司动作频频。宇树科技预备冲IPO,计划在年底(10月至12月期间)提交上市申请;“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先后拿下10亿美元合作协议和2.5亿元订单——后者是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最大单笔合同。
然而“火热”的资本愿景背后,是仍然“冷静”的市场现实。
据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统计,截至2025年上半年,从国内已公开的人形机器人订单来看,采购的主力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等教育科研机构,占总订单量的75%。从项目金额来看,中小单子仍然占大多数:100万以下的订单占比60%,而千万元级别的大单只有6%。
总结来看,目前绝大多数买家还处在试用和摸索阶段,采购规模和预算都比较谨慎。
这种“热资本、冷市场”的局面,是技术驱动型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再正常不过的一体两面。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大规模采购潮何时到来?关键节点又在哪里?
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告诉DoNews,目前行业仍处起步阶段,存在技术成熟度不足、应用价值未验证、成本高及安全合规等问题,因此尚未进入大规模采购阶段。但她预计,在未来五年后,随着中小试点取得成效、成本下降、配套服务完善及政策支持,市场有望迎来大规模采购潮,转折点在于应用价值明确与采购可行性兼具。
李君兰进一步表示,在政策引导下,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正通过“应用验证—技术突破”的双向循环加速发展,吸引多元厂商入局。预计近三年内,实际商业销售将主要集中在技术验证和场景试点,以科研实验及部分商用服务(文娱展示、引导接待等)为主。随后,应用将逐步向安全巡检、应急救援、零售服务、协同装配、仓储物流等更高复杂度的人机协作与服务场景拓展。
图源:DoNews摄
02、为什么是优必选?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优必选能拿下2.5亿元大订单并不意外。但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是优必选?
根据9月份披露的中期报告,优必选营收同比增长27.5%,亏损进一步收窄,同比减亏18.5%。不过其营业成本增速(33.8%)高于营收增速(27.5%),直接导致整体毛利率从38%降至35%。
值得注意的是,在优必选的业绩公告/年报中,人形机器人收入从未单独披露过,而是被纳入“其他行业定制智能机器人”分类。如果考虑到“其他”里边还包含非人形机器人,那么人形机器人的收入只占优必选总营收的一小部分。
无论是从整体营收结构,还是人形机器人这一细分业务的发展来看,优必选交出的答卷似乎都不“明朗”,那为何支持者们还会前赴后继地往里冲?
图源:优必选官网
不可否认,大单的签订一定程度上与降本密切相关。2014年,优必选就将首款量产机器人Alpha 1S的售价拉至民用级别,2025年上半年,又宣布以29.9万开售天工行者。
造一台人形机器人究竟需要多少钱,我们这里不进行具体的剖析,现实情况是,目前机器人零部件通过国产化已经实现了较大空间的降本,而且随着算法、自研芯片等领域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研发过程中原本由国外垄断的环节,也在逐步被国产替代。
摩根士丹利在一份报告中预言:“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十年科技投资的最大主题之一,中国在该产业供应链中占比达到63%。”报告还提到,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正在把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打下来”。优必选在给DoNews的回应中也指出了一个关键事实:特斯拉和Figure等公司80%以上的零部件合作方都在中国,揭示了中国在硬件制造上的巨大优势。
在国产替代与规模效应的双重杠杆撬动下,降本形成可观的价格优势。但资本决定持续投入的关键,还要看“落地能力”。
在接受DoNews采访时,优必选明确强调“推动更快交付、实现应用落地”是现阶段核心目标,并给出了量产相关规划进展:2025年计划将交付500台以上的工业人形机器人,全年产能将达到1000台。
“如果我们可以按照未来几年的预期完成交付,伴随着单机成本的不断下降,相信盈亏平衡是必然的结果。”优必选方面补充道。在这场技术与时间的赛跑中,交付将是市场检验其量产能力的关键。
不过,根据该公司过往财报,其人形机器人业务在2024全年的实际交付量仅为10台,这场赛跑才刚刚开始。
03、站在国际跳板上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并不仅仅止步于造出来、能展示、可商用,它们更得要“走出去”,真正实现全球化。
截至8月末,多家机器人上市企业披露2025半年报。从财报数据来看,对优必选、越疆科技、极智嘉为代表的一众机器人企业来说,海外市场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选项,而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主战场。
其中,优必选“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硬件设备”营收2.60亿元,同比增长48.9%,海外渠道拓展至欧洲、澳洲的大型品牌客户需求明显;极智嘉财报中关于“非中国大陆收入”占比高达79.5%,成为其收入增长的绝对主力。
尽管路径不同,但机器人企业正在积极打开海外市场。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之一,具备完整产业链、丰富应用场景和持续政策支持,是国际资本的重点目标。
优必选与国际投资机构Infini Capital签署的协议,无疑是近期最具标志性的案例。这项高达10亿美元的协议并非一次性注入,而是通过多种灵活的金融工具实现,以及一项至关重要的条款,授予现金提款权。也就是说,优必选有了一份可以随用随取的钱,有了稳定而有力的资金支持。
除此之外,双方还将成立一家中东合资公司,共同推动优必选的技术和产品出海,这意味着优必选会拥有一个资本充裕的增量市场,其全球化战略也将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至于Infini Capital方面看中的,自然是国内具身智能乃至AI产业、高端制造的前景。投资优必选也并非孤例,此前Infini Capital还参与了商汤科技、第四范式的定增投资,以及曹操出行、蓝思科技的赴港IPO基石投资,显示出其对中国科技板块的持续看好与战略投入。
图源:优必选官网
这是一次实现国际化的重要跳板,李君兰表示,类似合作将倒逼企业在技术稳定性、服务标准化和合规性上提升,加速全球生态网络成熟。
“海外成功落地意味着产品获得国际认可,有助于企业构建多元化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李君兰的这一判断指向一个未来:中国机器人企业可能借助国内供应链优势与海外市场经验,成为全球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04、黎明前夜的思考
基于人形机器人商业落地和出海战略的需要,未来那些单纯依赖硬件或软件、依赖外部融资而没有“自我造血”能力的企业将难以立足。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企业甚至是头部企业仍高度依赖融资或母公司“输血”,据李君兰预测,这一情况还将持续1至2年。
“人形机器人企业大多处于研发迭代和量产准备的早期阶段,研发投入高、营收规模小。部分企业通过拓展商业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创造收入,对冲人形机器人研发亏损,另一部分则依靠外部资金维持研发。”
那么,人形机器人企业何时能够实现“自我造血”?投资回报周期是多长?是否能有效支撑企业长期布局?这一过程中,企业最需要注意什么?
在李君兰看来,目前工业场景中的人形机器人,单机价格普遍仍在几十万至近百万元区间。随着实际应用检验的不断积累,产品可靠性与稳定性提升,叠加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和量产能力的扩大,产品价格将逐步下降。她预测,未来5年内,在部分成熟场景中,投资回报周期(ROI)有望缩短至2–3年。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优先选择高频、低复杂度的应用场景进行落地试点,如物料搬运、检测、分拣拾取等。同时,应关注供应商的技术成熟度与产品稳定性,优先与具备较高可靠性和规模化交付能力的厂商合作,并重视产品的开放性与可升级能力,以确保既能满足当前部署需求,也能适应未来应用的持续演进。
除了商业化问题,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挑战同样严峻,最典型的就是泛化问题。
在外滩大会上,宇树科技CEO王兴兴指出,当前具身智能的困境主要体现在高质量数据及模型算法层面。在数据层面,采集和质量问题比较突出,数据利用率也需提升;在模型层面,当前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并不理想,模型与机器人的控制模态对齐也是难点。
小苗朗程合伙人赵沛舟也指出,目前具身智能还处在非常早期的状态。“如果准确率低于90%或者95%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目前行业还处于解决单点问题的状态,需要先在单一任务上实现99.9%的准确率,才能进一步讨论泛化问题。
西门子Xcelerator中国区总经理秦成认为,具身智能发展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技术链条很长,包括软件、硬件、算力、算法等,另外目前场景碎片化严重,标准法规也缺乏统一性。
尽管存在挑战,但人们具身智能及AI产业的未来依旧十分乐观。王兴兴认为,AI大幅降低了创业门槛,年轻创业者迎来好时代,“要真正让AI落地干活,现在还在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前夜。”
总而言之,发生在当下的人形机器人的故事,是一场冷热交织的叙事。我们既看到了机器人“保护人类、爱人类”的温暖愿景,也勾勒出了中国供应链与全球化野心,与此同时,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差距是摆在每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面前的考题,大家需要的是更多的认真与耐心。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报生成中...
海艺AI的模型系统在国际市场上广受好评,目前站内累计模型数超过80万个,涵盖写实、二次元、插画、设计、摄影、风格化图像等多类型应用场景,基本覆盖所有主流创作风格。
IDC今日发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显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市场出货1,2万台,同比增长33%,显示出品类强劲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