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念”控制无人机,实现从“信号解码”到“意图交互”的跨越式突破;一名脑损伤患者在脑海中构思了“2025新年快乐”这句话,由计算机解码后向机械臂发送命令,做出心形手势,实现了通过思想传达新年问候的过程;北脑一号”完成人体植入并实现医疗应用,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些脑机接口突破成果,与“十四五”规划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方向高度契合,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从单点突破迈向深度融合,多方协同的力量正成为推动前沿科技发展的关键引擎。
多项首创成果落地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联合,成功完成“基于植入式微电极阵列的脑深部肿瘤边界精准定位”临床试验。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报道的脑机接口应用于脑深部肿瘤术中边界精准定位的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植入式临床脑机接口技术实现重要突破。
前沿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的特点,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促进催化出惊人的创新活力。今年2月,全球首例“量子生物芯片”植入手术成功完成。一名因脊髓损伤瘫痪12年的患者通过植入式芯片与AI系统协同,成功恢复下肢运动功能,并在康复训练中实现独立行走。这一突破标志着脑机接口技术从“信号解码”迈入“人机共生”新阶段。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2025年被视为脑机接口的元年。就在上个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7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预计将有100万至200万中国患者受益于脑机接口辅助技术。
3月中旬,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其中专门为脑机接口新技术价格单独立项,设立了“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等价格项目,脑机接口医疗收费将有规可依。这意味着,一旦脑机接口技术成熟,快速进入临床应用的服务收费路径已经铺好。
多方协同走向未来
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幻想,它们正在迅速融入我们的现实,重塑着从产业格局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
技术的未来终究取决于人类的选择。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前沿科技的发展。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为前沿科技研发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生态;企业应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研机构应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社会公众应提高科学素养,积极参与科技讨论和监督,促进科技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落实。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因此,唯有通过持续的创新突破、审慎的伦理规制和广泛的合作,才能确保这些强大的科技力量最终导向一个更加繁荣、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报生成中...
海艺AI的模型系统在国际市场上广受好评,目前站内累计模型数超过80万个,涵盖写实、二次元、插画、设计、摄影、风格化图像等多类型应用场景,基本覆盖所有主流创作风格。
IDC今日发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显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市场出货1,2万台,同比增长33%,显示出品类强劲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