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放手,小鹏重生。”
作者丨张进
编辑丨林觉民
01
MONA M03 给小鹏续了命
2024 年 8 月 27 日,小鹏汽车推出全新子品牌 MONA,其首款车型 MONA M03 以11.98 万元起售价上市。上市 52 分钟,大定破万;48 小时,大定超过 3 万辆。
MONA M03 真的卖爆了!订单还在暴增,小鹏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在 9 月初的 MONA M03 庆功宴上,小鹏汽车总裁、车圈“铁娘子”王凤英为此喝了人生“第一杯酒”,表达她对 MONA M03 成功上市的喜悦。
同月,小鹏在 10 天内两次决策扩产 M03。11 月,何小鹏在 P7+ 的发布会上称,M03 一不小心成了年度爆款,产能没备够,接下来的两个月,M03 每个月都会增加 30%-40% 的额外产能。
MONA M03 成为过去两年里小鹏真正的第一款爆款车,不仅上市即大卖,后劲也十分足。
据小鹏官方数据,到今年 7 月,MONA M03 累计交付 15 万台,上市至今连续 11 个月交付破万,且稳居纯电A级轿车冠军。
而在 MONA M03 发布前,小鹏经历了持续两年的销量低迷期,发布的两款主力车型均未迎来爆发——“Dream car”旗舰 SUV G9 经历退订风波后改名降价也无力回天;具有“iPhone 4意义”的 G6 后劲不足。除了G6 上市带来的短暂销量爆发之外,新车型青黄不接,小鹏再无爆款车型出现。
在汽车圈激烈竞争的影响下,行业开始出现“小鹏快活不下去了”的质疑声。从数据上来看,小鹏状况确实危险,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小鹏的市占率由 2021 年 11 月的 4.13%,最低回落至 2024 年 1 月的 1.24%,市场份额相比巅峰时期缩水了近70%,直到 M03 开始交付后,小鹏的市占率才回升至 2% 左右。
MONA 的成功大卖无疑给小鹏续了命。MONA M03 一上市,今年 9 月,小鹏汽车从销量不足万辆直接突破 2 万台大关,11 月突破了 3 万辆。其中,MONA 的销量占据了小鹏汽车整体销量的半壁江山,成为销量支柱——在今年 1 月份,MONA M03 一款车的销量就超过了小鹏整体月销量的 50%。
MONA M03 一路狂奔,有了它的加持,小鹏汽车月交付量连续 8 个月超过 3 万台,2025 年上半年累计交付 197189 台,已超过 2024 年全年交付量。
小鹏汽车于低谷中重生,而铸就这场重生的关键—— MONA M03 并非小鹏从零缔造,而是脱胎于滴滴的「达芬奇」造车项目。2023 年 8 月,54 亿元的“牵手”让 MONA 正式归入小鹏阵营,也让小鹏的重生故事,有了最关键的序章。
02
滴滴为造车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2021 年,滴滴正式确立造车项目,代号「达芬奇」,由滴滴董事长程维亲自牵头负责。该项目下设两大产品线:面向普通消费者的 C 线,以及服务网约车司机的 D 线。
C 线首款车型为 A 级轿车 C1,代号 MONA,取自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Mona Lisa)。按滴滴规划,待 MONA 落地后,后续推出 A 级 SUV 产品 C2 将延续 C 线命名逻辑,代号定为 LISA。
而 D 线继 D01、D1 两款车型之后,面向网约车的最新一代产品 D2 代号 Alita ,取「战斗女神」之意。
MONA 定位为对标 Model 3 的 A 级智能车,团队在拆解分析后发现,Model 3 的 BOM 成本远低于预期,因为判断自身有能力打造出价格仅为 Model 3 一半的同级别车型。
滴滴一直怀揣造车梦,因为对滴滴而言,它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滴滴每天手握数千万的出行订单,庞大的流量可以成为造车的用户基础。但滴滴造车的战略一直摇摆不定,在滴滴的造车历程中,达芬奇项目是其最努力的一次尝试。
造车梦始于 2018 年。这一年,滴滴与 31 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共同成立“洪流联盟”,共建汽车运营商平台,尝试轻资产运营,但未获成功。
程维曾表态:“滴滴在未来整个产业里面的定位非常清楚,滴滴坚决不造车,也不谋求成为未来最大的汽车运营商。”
也正是在这一年,滴滴转而与理想汽车、比亚迪等车企合作生产定制车型。
滴滴与理想汽车成立合资公司“桔电出行”,计划打造纯电网约车 D01 这款 MPV 车型,由理想负责设计生产,采用 1 + 2 + 3 的座椅布局,取消了副驾驶座椅,滴滴则负责运营。
然而,双方的合作并不顺利。一方面,理想汽车因 IPO 需求转向增程式技术,放弃纯电车型研发,合作的纯电项目失去支撑,导致“桔电出行”项目资金链断裂。
雪上加霜的是,理想汽车在 2020 年获得美团的战略投资,而滴滴与美团存在竞争关系,这一变动致使滴滴与理想之间的信任基础严重受损。随后,滴滴停止向双方合资公司继续注资,最终导致 D01 项目搁浅,合资公司也于 2022 年申请破产。
除了与理想汽车的合作,滴滴还和比亚迪组建了合资公司。比亚迪持股 65%,滴滴持股 35%,双方打造了一款紧凑型 MPV D1。滴滴负责造型设计、产品定义,比亚迪负责工程开发和生产制造。
但 D1 上市后,市场反馈惨淡,最终累计交付仅约 1.3 万辆,滴滴和比亚迪都未能收回成本。
D1 是一款网约车专用车型,右侧配置电动滑门和乘客娱乐屏,司机端则用滴滴账户系统替代传统车机。但滴滴忽略了司机更在意成本和续航,而非花哨的功能。虽然 D1 的 BOM 成本 9 万多,并不算贵,但市面上还有更便宜的车。
D1 再次失利后,滴滴调整了策略——不仅要转向私家车市场,还要亲自下场造车。
滴滴内部讨论认为,中国交通市场大部分是私家车,真正留给网约车的市场空间并不大,如果只做网约车业务,滴滴很快就会遇到发展瓶颈,因此必须进入私家车市场。
这一年,汽车行业迎来变革,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大幅提升,从前一年的 5% 爆发式跃升至 14.8%,电动化成为拐点。滴滴看到电动化发展如此迅速,便认为电动车的门槛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于是决定亲自下场造车。
同年,滴滴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失败,滴滴也急于寻求第二增长曲线。多方因素促使滴滴迅速启动「达芬奇」项目。
2021 年 3 月,达芬奇中的 MONA 正式立项,与小米雷军公开宣布造车仅差一天。4月,滴滴造车团队开始招人,此时正值与小米抢人。
这时,谁也没想到,两年后的夏天,滴滴宣布将「达芬奇」造车项目资产出售给小鹏汽车,换来后者 3.25% 股权。这场持续两年的跨界造车实验,最终以转型为技术供应商告终。
03
滴滴为什么要卖掉 MONA?
滴滴最初想把「达芬奇」项目卖给投资人,后来才找小鹏,不过,小鹏起初并未重视,带有几分固有的“主机厂的傲慢”。直到王凤英亲自上车体验后,才被 MONA 打动 —— 她感知到 MONA 传递出一种 “智能感”。
这种“智能感”由多重细节构建:设计精致的 UI 界面、具备虚拟现实的地图、便捷的手势操作、随驾控动作实时调整的视觉反馈,以及各类辅助视窗,共同营造出的智能体验。
促使滴滴想要卖掉「达芬奇」的导火索是牌照搞不定。
据一位接近程维的人士透露,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程维受到集团的施压,因为继续造车就要再投 50 亿,可过去两年里「达芬奇」项目已经亏损 34 亿元,但车型研发进度仅推进至准量产阶段(G2 阀点),投入与进展严重不匹配。
事实上,2023 年上半年滴滴曾有转机——可与宁德时代合作获得注资,因此滴滴就能拿到牌照,“但后来程维不想卷了,就卖给小鹏了。”
MONA 原本注册的名字叫「想往」,意思是“想而能往,就是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小鹏接手后,产品名被定义为「小鹏 MONA M03」,一位滴滴造车员工认为这符合小鹏过去对车的定义、“依旧很直男”。
据滴滴造车核心成员向雷峰网介绍,「达芬奇」造车被小鹏收购后,其最初确定的产品定义、客户群体并未发生显著调整;小鹏接手后,对该项目作出的最主要改变集中在成本控制相关的举措上。
“在设计与用料上的优化,估计有小一万的降本。”
针对 MONA 的改造,小鹏曾公开分享过和新变化:
首先是 SKU。小鹏汽车 MONA 产品系列负责人杨光称,小鹏把 M03 类似于目前 Pro 版本的车型取消,因为无法实现城市 NGP 功能。在此基础上,小鹏又增加了一个能够实现城市 NGP 的 Max 版本。
其次是内造型。MONA 的轮廓已经做得很不错,小鹏基于此前的经验,MONA M03 的 PQ(汽车静态感知质量) 提升了一个档次,把外造型的油漆换掉,内造型也全部使用小鹏自己的配色。
还增加了一些硬件配置。杨光称,在滴滴 ET 阶段车型的基础上,小鹏从用户需求和体验角度出发,增加了电动弹开门把手、标配电动尾门这些用户刚需的高频配置。
以及各类性能的升级和调优,涉及电池热失控系统、底盘高度调节、智能化泊车,以及整车可靠性、耐久性等方面。
小鹏在滴滴的基础上做了多轮打磨和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把小鹏 Max 版的智驾能力叠加到 M03 上。
一位接近小鹏的人士称,小鹏很厉害的一点就是能够快速地去改动一些产品设计,发挥了互联网造车的效率,两个月之后改过的 MONA 就完全不一样了,让他很惊讶。
04
MONA 为什么能卖爆?
小鹏愿意收购 MONA,首先在于其精准切入了一个具备销量潜力的市场。
在中国乘用车市场,10 万到 20 万价格带的车型历年销量占比始终接近 50%,但长期以来这个市场一直被网约车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正如小鹏汽车MONA产品系列负责人杨光所言,当用户想要买一辆定价在10 万到 20 万的 A 级轿车时,实际可选范围十分有限——要么退而求其次选择大众 ID.3、比亚迪元 PLUS 等 A 级两厢车,要么妥协于比亚迪海豚这类介于掀背车和 SUV 之间的 A0 产品,若想选轿车,往往需要加钱至 15 万 - 20 万元区间。
基于这一市场洞察,小鹏判断这是一个需求未被充分满足的细分赛道,值得进入。2024 年 8 月,经过改版优化的 MONA M03 一经推出便迅速热销,市场表现印证了这一判断。
根据雷峰网与滴滴、小鹏两个团队多位核心层的交流复盘,归纳总结出 M03 卖得好的三个核心原因。
一是定价超预期。这是推动 M03 大卖的一个关键因素。
M03 共有 3 个版本,其中搭载高阶智驾功能的 Max 版起售价为 12.98 万元,搭载基础智驾功能的两个版本车型因续航差异,分别定价 11.98 万元、12.98 万元。
MONA 上市后,很多想买一台十万元级别的纯电三厢轿车的消费者,拥有了除比亚迪和广汽埃安以外的选择。
小鹏MONA M03 最大的竞争对手不再是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而是比亚迪,M03 的竞品包括比亚迪秦 PLUS EV、元 PLUS。
据我们了解,因为 MONA M03 的爆火,为此某巨头车厂内部专门成立了一个“打鹏办”。
二是设计元素年轻,抓住了“年轻人的第一辆车”的定位。
小鹏对 MONA M03 的用户群体定位是年轻人和女司机。为此,小鹏的营销也跟过去车企面向专业的极客很不一样——不仅找来青春女明星欧阳娜娜代言,还在年轻人聚集的音乐节上做宣传。对外打出“年轻人的第一辆车”“送女朋友的车”概念来吸引目标用户。
在社交平台上,我们看到一些购买 MONA M03 的用户普遍反应在一众 A 级轿车中, MONA 外观更好看,基础的舒适度也够用,还有智能泊车功能。
三是受益于小鹏的智能化品牌影响力,小鹏把小鹏 Max 版的智驾能力叠加到 M03 上,进一步增强了产品吸引力。
高性价比、好看与智能体验,是多数用户选择 MONA M03 的三大核心原因 —— 而这三点,正是滴滴造车团队的罗文,最初为 MONA 定下的核心产品定义。
05
如何定义出一款爆款车?
MONA 的产品定义始于 2021 年,历经两年打磨,直到 2023 年才全面完成。这一漫长的打磨过程,背后暗藏着滴滴跨界造车的特殊挑战。
作为互联网公司入局造车赛道,滴滴过往在数字领域的经验难以直接复用,跨界造车本就荆棘丛生,更特殊的是,项目最终决策者程维驾车经验极少,这一情况进一步加剧了跨界造车的推进难度。
在此背景下,「达芬奇」项目总负责人罗文(滴滴首位产品经理,直接向程维汇报)的角色尤为关键——正是他主导完成了 MONA 的完整产品定义,从车型级别、定价区间,到设计方向与目标用户群体。逐一明确了这款车的核心定位。
一位滴滴前员工透露,决定要造车时,滴滴内部想法各异,有人想造最贵的豪车,有人觉得要卖最便宜的,类似五菱mini,更有甚者,一觉起来说自己做了个梦要做某款热门车型……
而在「达芬奇」项目组的产品逻辑中,造车的核心是要 “做最好卖的车”。他们依据中国汽车市场多年的销售曲线判断:10 万元级车型始终是销量主力;再放眼全球市场,SEDAN(大轿车)与 SUV 更是长期占据最畅销车型的前两位——这些市场规律成为定义 MONA 的关键依据。
明确了要切入的车型品类后,下一步是聚焦到对这款车本身的产品定义——它该拥有怎样的样貌与属性。
「达芬奇」团队为 MONA 锚定了三个关键词:绝对漂亮、真的智能、超高性价比,并围绕这三大方向,进一步拆除具体的产品落地关键点。
团队之所以将“绝对漂亮”作为核心设计目标,源于 MONA 的精准定位——这是一款主打年轻人和女性用户的车型。考虑到女性用户更偏感性,对车辆外观的更关注,因此团队明确目标——要打造同价位区间里最好看的车型。
滴滴造车成员跟我们透露,以前好奇为什么便宜的车大多不好看,躬身入局后才发现是因为造车的人不用心,投入不够,自认为这部分用户不在意外观设计,但实际上走量的车分担这部分设计成本是最划算的,所以达芬奇团队才决定投入。
罗文曾告诉团队,用户要的要么是跨越式的绝对智能,要么是大大提升体验感的「情绪价值」。
这个情绪价值不仅有用户体验,也包括要照顾用户「面子心理」,产品定义不能让用户有 “被贴穷人标签” 之感,不能出现市场对某些车型 “买 XX 车是因买不起特斯拉” 的调侃。
所以 MONA 产品即便定价 10 万元级别,也要颜值与智能化兼具,给用户体面选择 。
为保证设计品质,据滴滴造车员工透露,MONA 的设计出自丰田背景的设计师之手。
在团队看来,绝对漂亮,意味着‘不管硬件软件都应该注重设计,才能吸引年轻人和女性用户群体,只有跟市场上的“直男车企”区隔开来,才有机会出圈‘。
另外,罗文团队也敏锐的意识到,定义「智能」时,绝不能执着在配置和参数上,要做「真的智能」即“用户方便感知到的智能,不做直男理解的智能,在智能的基础上还不增加硬件成本”。
所以设计了一堆「很带感、但不一定高科技」的玩意,并明确这些功能要落地在用户感知最强的场景中,例如地图导航、音乐播放这类日常高频接触的场景。
团队打破了“地图即导航附属”的传统认知:过去,用户只有开启导航才能看到地图;而在罗文团队眼中,上车后地图就应该出现,而非依赖导航触发,更不该等导航启动后,才滞后提醒驾驶员前方超速。甚至导航播报应该「按需出现」,用户可以选择「静默导航」——仅当行驶至陌生路段,再提供精准引导,为此设计了一个提示音模式,仅“嘟一下”而不影响其他程序。
MONA 团队还设计了一套独特的音乐交互系统:播放不同音乐时,座舱会同步显示与之适配的颜色。在罗文团队看来,好的车载音乐体验,除了依赖好的音响设备,氛围营造同样关键。团队通过 AI 技术提取音乐的情感和风格特征,比如将愤怒的情感对应红色、忧伤的曲调匹配紫色,系统还好随人声、曲风实时变换色彩,让每首歌都能展示不同的氛围。希望让用户从听 CD 拉到听 live 的体验。
还在使用车载 app 的交互中设计了不同的动态特效,例如行驶时夜晚场景会浮现出霓虹灯、白天时界面会飘落树叶。这些小的设计为用户的日常用车增加了趣味性。
虽然不是类似 L3、L4这样的先进智驾功能——但团队认为这些设计很带感,认为找到了一些性价比很高的吸引用户的点。
关于 “超高性价比”,团队的核心逻辑很明确:价格是用户决策的绝对壁垒,所以必须精准聚焦用户的核心需求——只组合用户最需要的配置,不在用户不需要的地方花一分钱,同时,尽量用软件替代硬件,因为软件研发是一次性投入,几乎没有边际成本,还能通过最大化挖掘 CPU 性能,让用户在同等价格下获得更多收益。比如同级车型难以实现的哨兵模式,便是得益于这种架构设计。
这辆车的智驾系统,在设计之初同样遵循高性价比原则。
算法由许鹏飞团队负责,他后来是四维图新副总裁,主导了四维图新 NI in Car基于 AC8025AE 极致性价比的舱行泊一体解决方案、基于SA8155的舱泊一体解决方案研发工作,并在头部主机厂的热销车型上成功量产。
算法团队想的同样是怎么才能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跟高配做出差异化。所以智驾功能最终确定了两项,一项是泊车功能,另一个是跟罗文团队合作开发的 SR(感知现实)功能。
当时行业里虽然有更高配的智驾方案,但单套方案价格就要上万元;而 MONA 整车定价仅十多万元,若采用该方案会大幅推高成本,可能导致车型失去价格竞争力。因此其团队只能选择自研舱泊驾一体方案以控制成本。
在小鹏收购 MONA 后,许鹏飞团队做的这套智能化产品,包括座舱的交互,车道级定位,语音识别交互最后都被小鹏吸纳进去了。
从 2021 年到 2023 年,滴滴投入两年时间打造 MONA,共投入上千人,资金上亿元。
总的来说,正是罗文为 MONA 明确产品方向,勾勒出 MONA M03 的核心轮廓,许鹏飞的算法团队填补了 MONA 的智能化核心,才得以让小鹏在此基础上优化打磨,最终成就今天的爆款小鹏 MONA M03。
06
MONA 让小鹏先留在了牌桌上
从结果推导来看,小鹏当时收购MONA背后的考量:无疑是选择了一个「以价换量」的策略。
在经历了2022、2023年两年销量低谷,G9、G6等主流车型接连失利,新车型青黄不接、无以为继的情况下,小鹏的市占率已经降到小数点后。对于此时的小鹏来说,销量就是生命。
幸好,M03 不负众望,成功大卖,拖着小鹏走出低谷。
虽然 MONA M03 的火热让很多人质疑小鹏入局 10 万元 A 级轿车,是自降身价、拉低了品牌调性,但当时的小鹏没有更多选择。
在今年 6 月的一次沟通会上,何小鹏专门针对小鹏接下来的定位做出回答:小鹏跟行业内其他车企拼价格是拼不过的,他们要“卷”,肯定要“卷”科技。
而这个科技当然是指小鹏的智驾技术。早在 2017 年何小鹏全职创业之时,就决心要自研自动驾驶。他大费周章,亲自飞到美国,遍寻自动驾驶人才,先找谷俊丽,再找吴新宙,小鹏成为国内最早布局自动驾驶的车企之一。
何小鹏最大的野心在于自动驾驶。对于小鹏来说,最重要的是在 MONA M03 争取到的这个时间窗口里,控制亏损、逐步实现盈利、创造新的爆款车型,并持续投入研发,最后寄希望于以智驾体验拉开与其他厂商的差距。
而根据小鹏最新发布的 Q2 财报,逐步证明了 MONA 这步棋走对了。
8.19 日,小鹏汽车发布了 Q2 财报,多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情势一片向好,小鹏汽车盈利曙光初现。
首先是公司的第二季度营收达 182.7 亿元,同比增长 125.3%,创公司历史新高;净亏损收窄至 4.8 亿元,而2024年同期为 12.8 亿元。
同时,小鹏汽车二季度毛利率和汽车毛利率均创下历史新高,其汽车毛利率同比提升 7.9 个百分点,并实现八个季度连续增长。
这给了何小鹏未来十足信心,他表示第四季度,公司经营将进入盈利和自我造血阶段。
这份充满希望的成绩单中 MONA 的贡献尤为突出,作为小鹏的销量支柱,MONA 上市至今已连续 11 个月交付超万辆;结合 Q2 财报数据(小鹏 Q2 总交付 103,181 台)推算,其月销量约占小鹏总交付量的三分之一。
借由 MONA M03 撕开的发展窗口,小鹏正加速布局:一方面推进新车型研发,另一方面加速智驾技术迭代,且这一窗口期尚未关闭。
何小鹏在财报电话会中明确,新车型 P7 将于下周发布,其寄望该车能成为下一款爆款;同时披露自动驾驶最新进展 —— 支持 L4 级别的车型计划 2026 年量产,届时将在部分区域试点 Robotaxi 运营服务,且依托无图智驾技术,运营范围不受地理限制。
至此可见,在智驾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前,何小鹏通过 MONA 再次留在了牌桌上。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报生成中...
海艺AI的模型系统在国际市场上广受好评,目前站内累计模型数超过80万个,涵盖写实、二次元、插画、设计、摄影、风格化图像等多类型应用场景,基本覆盖所有主流创作风格。
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4年1-9月明火炊具线上零售额94.2亿元,同比增加3.1%,其中抖音渠道表现优异,同比有14%的涨幅,传统电商略有下滑,同比降低2.3%。
“以前都要去窗口办,一套流程下来都要半个月了,现在方便多了!”打开“重庆公积金”微信小程序,按照提示流程提交相关材料,仅几秒钟,重庆市民曾某的账户就打进了21600元。
华硕ProArt创艺27 Pro PA279CRV显示器,凭借其优秀的性能配置和精准的色彩呈现能力,为您的创作工作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双十一期间低至2799元,性价比很高,简直是创作者们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