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年初AI风吹到医疗行业,互联网医疗板块就一路拉升。年初至今,阿里健康累涨超60%,京东健康累涨超120%,平安好医生累涨超210%。
一夜之间,市场热情似乎又回到了互联网医疗的初创期。而推动这一切的是最大变量无疑是AI,大模型的引入为医疗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Q2财报季到来,平安好医生和京东健康先后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展现出从用户增长到盈利模式转型的巨大潜力。
平安好医生上半年实现收入约2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5%;净利润约为1.34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36.8%;京东健康今年上半年总收入352.9亿元,同比增24.5%,高于市场一致预期的增长20.2%;Non-IFRS净利润达35.7亿元,同比增长35%。此外,几个月前阿里健康公布的2025财年业绩也相当能打,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3.2%,净利润同比增长35.6%。
这些数据表明,医疗行业正在从依赖资本的“烧钱”阶段,步入更加健康的盈利周期。对此,机构强调了AI带来的正向贡献。比如,方正证券发布研报认为,“人工智能+”驱动医疗产业革命,AI医疗各赛道将迎来加速发展。
那么,新一轮技术变革的红利,将如何重塑互联网医疗增长逻辑?
释放业绩利好,背后有哪些驱动因素?
2025年,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了业绩和AI热度共同驱动的爆发行情。
先看业绩增长,无论是政策支持、用户健康消费习惯的养成,还是AI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驱动因素都在加速行业的成熟和转型。
首先,医药电商仍是互联网医疗最具变现能力的盈利模式,特别是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推进下,民众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健康消费的市场潜力持续放大。
京东健康的年度活跃用户突破2亿,平安好医生的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超过35%。这些数据背后,离不开互联网医疗平台在细分市场的精准布局。
比如,京东健康通过“9毛9会场”和“百亿补贴”策略,进一步渗透下沉市场,并加速银发经济和运动营养等领域的需求增长。此外,京东与美团的“即时零售大战”将进一步借助母集团的闪购和外卖流量,推动医疗行业线上线下的深度整合。
此外,市场预期转好,也是因为政策利好和医保接入的扩大,为互联网医疗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
2025年以来,政府支持政策不断落地。其中,《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而国家医保局宣布将为“互联网首诊”预设价格并逐步开放。这意味着互联网医疗平台有望迎来500亿的处方药市场份额。
而互联网医疗巨头的供应链能力不断成熟,也为承接政策红利做好了准备。京东健康已经链接了全国超过20万家药房,其线上医保支付覆盖范围也扩展至近两亿人口;阿里健康同样提到,平台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服务的医师和药师已经达到24万人。
当然,除了市场和政策之外,互联网医疗股价拉升背后,最受资本市场关注的点无疑是AI技术的加速渗透。
阿里健康从2017年就开始布局AI医疗,曾表示“十年内替代医生一半工作量”。而2025年以来,AI不仅在诊疗场景中加速应用,国内医疗领域大模型的数量已经超过30个,涵盖了从药物研发到医学科研的各个环节。互联网医疗的第二大亮点“诊疗服务”更是在AI技术的推动下进入了全新的效率竞争阶段。
AI带来的效率提升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比如,平安好医生通过AI赋能,家庭医生服务的单位成本下降了52%,业务中台的运营效率提升了50%。这些数据背后,是平台正在从粗放的用户增长模式向精细化运营转型,AI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更大幅提升了盈利能力。
AI正在进一步推动整个行业的价值释放,互联网医疗行业正处于技术升级的关键时刻。
瞄准AI时代,互联网医疗准备好了吗?
随着2025年政策的加持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医疗正逐步进入一个崭新的“AI+时代”,其中的变革深远而广泛。世界经济论坛报告预计到2032年,AI医疗市场的规模将达到4910亿美元(约3.58万亿人民币),年均增长达到43%。
具体来看,AI正在从两大主线推动医疗行业的变革。
第一条主线是,在线问诊智能化成为技术落地的核心场景之一,未来全民级AI应用有望率先落地在线医疗领域。
比如,京东健康推出的“AI京医”系列产品,已经为超过5000万用户提供了服务;平安好医生也利用其庞大的数据资源,推出了以“数据+模型+场景”为核心的医疗AI产品体系,财报显示AI赋能家医服务单位成本下降了52%,并且提升了50%的运营效率。
另一条主线是AI在解决医院供需矛盾上展现出巨大潜力。
在我国,每千人执业医师仅有3.04人,远低于国际标准,这导致了医院面临医生超负荷运转的问题。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患者数量激增,医疗需求进一步扩大,这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更加严重。基层医疗首诊率不足50%,误诊漏诊率却高达27%。
供需严重不平衡,呼唤着行业寻找对应的解决方案。而AI在医疗场景中的优势逐渐凸显。AI可以分析海量数据快速识别疾病模式。如医学图像处理,AI能精准识别病变,减轻医生负担。
像阿里健康小鹿中医的AI辅助诊疗系统,基于海量临床病例数据分析,在医生辅助问诊等多场景提升问诊效率。此外,京东健康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的门诊闭环服务了超过220万人次,起到了缓解供需压力的作用。
从在线问诊到医院场景,AI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应用成效显著。然而,医疗行业的特性也决定了创新必须谨慎进行,用户对AI医疗服务的容错率较低。
医疗是一个严谨且长期的行业,涉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这要求AI医疗不仅要结合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还要与传统医疗体系深度融合,保持对医疗专业性和严谨性的尊重。
互联网医疗平台需要凭借多年积累的供应链资源、数据资产和服务网络,构建“数据-场景-模型”的闭环。而供应链的深度与场景的广度,恰恰是获取多模态、高质量数据的关键,进而反哺AI大模型的训练与优化,推动整个医疗产业价值链的重塑。
可以预见,未来具备强大数据壁垒和深厚技术积累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将在AI医疗应用的赛道上占据优势。
深耕AI技术+供应链,互联网医疗开启“白金新十年”
2025年以来,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竞争正日益聚焦于两大核心能力:供应链的深度与服务场景的广度。二者共同为AI大模型提供持续、多样、高质量的数据源,进而驱动模型优化与产业价值重构。
一方面,互联网医疗平台已经开始加速与上游药企、药店的合作,通过新药首发、品类覆盖和价格优势提升平台的竞争力。
医药供应链成为即时零售巨头的核心战场之一。2025年上半年,京东健康继续强化其“新特药全网首发第一站”的标签;阿里健康通过大药房平台的优势与知名药企合作,成功推出了多款新药;平安好医生则与美团强强联合,构筑“医+药+险+健康服务”新生态。
麦格理8月发布的报告指出,随着在线渠道的快速崛起,医疗保健行业的市场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尤其是在新药推广和特药销售上,互联网平台的作用愈发凸显。
更重要的是,三巨头有望在合作中接入真实处方流、药品销量与用户反馈等数据,持续训练垂直领域AI模型,提升平台在医药推荐、用药指导等环节的精准度。
另一方面,三大平台通过与大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纷纷加速构建“数据+成本+应用”的闭环。
阿里健康依托支付宝和蚂蚁集团的流量与支付优势,正在逐步打通“医保+商保一站赔付”和“慢病管理”闭环。京东健康则借助“京医千询”智能体及全场景的AI产品体系,拓展到护士上门、快检等鲜有人涉足的领域。而平安好医生也差异化发力核心的F端,通过“平安芯医”等AI产品,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上半年,F端企康业务收入14.32亿元,同比增长28.5%,占总营收的57.3%。
总之,互联网医疗正在构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模型。平台通过深耕供应链获取医药数据,通过拓宽场景捕捉服务数据,进而构建覆盖“预防-诊疗-康复-用药”的全链条数据生态。
这一切最终用于打造更可信的医疗大模型,推动互联网医疗从“渠道赋能”迈向“AI重塑产业价值链”的新阶段。
随着AI大模型持续迭代,互联网医疗正逐步实现高质量盈利与普惠医疗目标。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的财报验证了这一点:规模的增长让固定成本得到摊薄,而AI和流程优化则让每一分钱的投入变得更加高效。
因此,上半年以来互联网医疗的市值飙升,是资本市场对“医疗+科技”这一新叙事的重估。正如木头姐在《Big Ideas》报告中所预言,医疗保健是最被低估的AI应用领域。
一场以“AI+供应链”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正在重新定义医疗服务的效率、可及性与人性化体验,打开互联网医疗的想象空间。
来源:港股研究社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报生成中...
海艺AI的模型系统在国际市场上广受好评,目前站内累计模型数超过80万个,涵盖写实、二次元、插画、设计、摄影、风格化图像等多类型应用场景,基本覆盖所有主流创作风格。
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2024年1-9月明火炊具线上零售额94.2亿元,同比增加3.1%,其中抖音渠道表现优异,同比有14%的涨幅,传统电商略有下滑,同比降低2.3%。
“以前都要去窗口办,一套流程下来都要半个月了,现在方便多了!”打开“重庆公积金”微信小程序,按照提示流程提交相关材料,仅几秒钟,重庆市民曾某的账户就打进了21600元。
华硕ProArt创艺27 Pro PA279CRV显示器,凭借其优秀的性能配置和精准的色彩呈现能力,为您的创作工作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双十一期间低至2799元,性价比很高,简直是创作者们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