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杭州云栖大会迎来十周年。在这场被看做“行业AI风向标”的大会上,阿里云以一场高密度的模型发布拉开序幕:通义千问Qwen3-Max、通义百聆语音模型、万相2.5等七大模型接连亮相,覆盖语音、视觉、推理、代码生成等多模态场景。其中,Qwen3-Max以超越GPT-5的数学推理满分成绩跻身全球前三,引发业界瞩目。
“今天比拼的不再是单一模型的能力,而是系统性的迭代速度与全栈创新能力。”阿里云CTO周靖人在采访时指出,阿里云正通过“模型+云+基础设施”的三层联动,构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全栈AI体系。
全栈自研:阿里云的“三重优势”与全球站位
在全球AI云市场中,阿里云是少数同时具备大模型自研能力、云计算平台与底层算力布局的厂商。从行业来看,从算力芯片、云计算平台到大模型家族,目前全球能同时覆盖这三层的公司只有阿里巴巴和谷歌。
根据沙利文调研,中国500强企业中已有60%–70%接入生成式AI,其中阿里云渗透率达53%。这一数字背后,是阿里云开源策略的差异化打法——除API调用外,大量企业选择在阿里云上自主部署通义开源模型,形成“可见数据”之外的庞大生态。
周靖人强调,阿里云早在ChatGPT爆发前便提出“MaaS(模型即服务)”理念,如今这一架构已成为行业共识。“但真正实现极致弹性、高精度、低成本的模型服务,需要超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支撑,全球能做到的公司屈指可数。”
模型“竞赛”背后的战略逻辑:快节奏迭代与系统竞争
2025年以来,阿里云以每月数款的节奏发布模型,通义家族已扩展至300余款,覆盖从0.5B到万亿参数的全尺寸需求。这种高密度发布是否意味着行业进入“堆量时代”?
周靖人认为,当前AI竞争的核心是“迭代速度”而非“憋大招”。“模型发展是渐进式的,海外厂商也在加速。我们必须通过系统与算法的联合优化,推动单项能力极致化,才能突破整体瓶颈。”他以Qwen3-Max为例指出,其数学推理满分背后是工具调用、并行推理等底层架构的创新,“没有单点突破,就难有整体跃迁”。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云在推进模型性能的同时,持续强化Agent与多模态融合能力。周靖人表示,模型与智能体的边界正在模糊:“通义千问本身已具备Agent能力,但行业级智能体需结合领域知识,这部分需通过百炼等平台实现分层支持。”
迈向ASI:技术瓶颈与未来路径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大会主旨演讲中提出“通向ASI(人工通用智能)”的三阶段路径,目前阿里云处于第二阶段——工具调用与复杂任务处理。周靖人坦言,下一阶段的关键难点在于“让模型自主学习、自我进化”。
“当前模型在代码、数学等场景已表现优异,但要实现持续学习、反馈交互,还需在架构、算法、系统层面突破。”他指出,记忆管理、多模态融合、能耗控制是未来三大挑战。例如,2032年算力能耗预计较2022年翻10倍,这要求基础设施需同步实现效率跃升。
阿里云的快速迭代与全栈布局,折射出AI行业的核心趋势:单一模型优势难以持续,竞争正转向“模型+云+算力”的系统性能力。而中国厂商在全球赛场上的独特优势,在于更贴近本土场景的落地能力与开源生态的规模效应。
周靖人表示,阿里云将继续坚持“开放共赢”策略,通过模型开源、平台赋能与行业共创,推动AI技术普惠化。“未来三到五年,AI将深入行业核心场景,而全栈能力将成为分水岭。”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报生成中...
海艺AI的模型系统在国际市场上广受好评,目前站内累计模型数超过80万个,涵盖写实、二次元、插画、设计、摄影、风格化图像等多类型应用场景,基本覆盖所有主流创作风格。
IDC今日发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显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市场出货1,2万台,同比增长33%,显示出品类强劲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