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产经新闻频道 > 媒体快读

    科学家卡洛琳·卢格接受专访,畅谈如何培养青年科学家

    2025-09-24 19:13:00 来源:互联网

      卡洛琳·卢格教授(中)与她的两位博士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的合影

      “很多人以为,成为科学家需要‘天赋’,但对我来说,科研的起点是‘好奇’。11岁那年,我对着显微镜里的洋葱表皮细胞发呆。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小世界,突然让我明白‘科学’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今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生物化学讲席教授卡洛琳·卢格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专访时,围绕青年科研人才培养、搭建青年科研人才交流平台等话题,分享了她的观察与思考,语言幽默风趣。卡洛琳·卢格以对核小体的原子结构研究被广泛认可,该项研究为揭示染色质、基因调控和表观遗传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因此获得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今年她将来上海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一次显微镜下的洋葱皮观察

      开启科学启蒙和好奇心

      当记者问及何时决心钻研生物化学方向时,卡洛琳·卢格说,“我从小就对生物感兴趣,我算一个特例。当我的朋友还没想明白自己今后做什么的时候,我就明确了大学学微生物学,这是当时最接近于生物化学的专业。”

      卡洛琳·卢格的科研启蒙,始于童年的园艺爱好。她告诉记者,她喜欢种种子、看树木生长,为了搞懂植物如何长大,会蹲在花园里记观察笔记。11岁收到显微镜后,她更是把蝴蝶翅膀、树叶碎片都放在显微镜的镜头下。“当看到洋葱皮细胞排成整齐的队列时,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世界还有这么多看不见的规律,我想把它们找出来。”

      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正是卡洛琳·卢格眼中科学思维的核心。但她也说过,自己在大学时曾陷入过认知误区。因为家里有物理学家,她曾经总觉得,“生物化学和牛顿定律一样,课本上的都是百年不变的真理。直到我进实验室做研究,才发现原来很多问题还没答案,科研不是背结论,而是找答案。”

      “一切成就都需要努力,为找到答案,我和同伴共同在低温实验室、同步辐射设施以及计算机前度过了无数个周期。”自20世纪70年代起,卡洛琳·卢格和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名誉课题组负责人丹妮拉·罗兹以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名誉教授蒂莫西·J·里士满便开启了一场长达二十余年的科研接力。他们逐步揭示了染色体基础单元核小体的细节,并发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

      “现在我教学生,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怀疑课本’。”卡洛琳·卢格分享自己的教学方法,她会让学生重复经典实验,再对比自己的结果和课本差异,“比如同样是观察细胞,有人会发现‘某个步骤能让细胞更清晰’,这就是属于他们的新发现。科学思维不是天生的,是在一次次‘观察—提问—验证’中练出来的。”

      一场论坛的“意外惊喜”

      年轻人的热情比成果更动人

      “2023年来中国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我原本以为会见到资深学者,结果被满场年轻人的活力‘撞’了一下。”卡洛琳·卢格笑着回忆,论坛现场,她被一群中国学生围着提问,从分子机制研究难点聊到女性科研者职业规划,有人甚至带着自己的实验笔记来交流,那份对科学的纯粹热爱,让她至今印象深刻。在她看来,这场论坛的价值远不止学术交流,它让不同领域的人打破壁垒,她曾在茶歇时和化学家探讨实验方法,也和中国企业家聊过科研成果如何落地。“更重要的是,它给了年轻人站在台前的机会。”

      “我和中国的硕士毕业生已经共事了25年以上。”卡洛琳·卢格谈道,近年来,她越发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学生的变化。过去,他们总是不愿意挑战她、质疑她,但“最近这些年,我的学生更愿意去表达了。”2023年,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中,她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点,“参会的学生非常愿意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科学对话的传承,从来不是听前辈单向输出,而是让年轻人带着好奇心参与进来。卡洛琳·卢格说,“当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科学少年和青年科研者敢主动和顶尖学者争论、敢分享自己的想法时,科学思维的种子就已经发芽了。如果能多一些跨地域的宣传,会有更多人受益。”

      一些给青年科研者的建议

      别怕“不完美”,更要敢“争权益”

      “曾经有人说你不够聪明,做不了科研。也有人劝我说,找个稳定的工作,别折腾。”聊到青年科研者的困境,卡洛琳·卢格特别坦诚。她说,自己年轻时曾因“女性身份”被质疑,但她没放弃。“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做好,这就够了。”

      如今看到中国年轻女性在STEM领域,包括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的努力,卡洛琳·卢格充满欣慰。“我听说有人觉得‘女孩子不适合深入科研’,这完全是偏见。但我也理解,很多年轻女性会因为不自信而放弃。比如在团队里不敢提想法,发表论文时不敢争取署名权。”

      对此,卡洛琳·卢格给出两个实用建议。首先,是接受不完美。“科研不会一帆风顺,实验失败、论文被拒都是常事,别因为一次挫折就否定自己。”其次,要学会争取。“如果你的实验对论文很重要,就要勇敢和团队沟通,‘我应该得到相应的署名’。科学需要逻辑,也需要底气。”

      今年,卡洛琳·卢格已经计划好再次来上海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我想再看看那些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也想和我的中国学生们见见面。他们现在有些已经成了教授,这比我自己拿奖还开心。”她笑着说,“科学的意义,就是把火种传下去。我相信,只要年轻人保持好奇、敢闯敢试,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科研突破。”

    中文科技资讯微信二维码logo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报生成中...

    [No.H002]

    最新新闻

    热门新闻

    即时

    全球顶级AI创作社区回归!海艺AI国内首发“全民娱乐化创作

    海艺AI的模型系统在国际市场上广受好评,目前站内累计模型数超过80万个,涵盖写实、二次元、插画、设计、摄影、风格化图像等多类型应用场景,基本覆盖所有主流创作风格。

    新闻

    市场占比高达35.8%,阿里云引领中国AI云增长

    9月9日,国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英富曼(Omdia)发布了《中国AI云市场,1H25》报告。中国AI云市场阿里云占比8%位列第一。

    企业IT

    “三位一体”数据保护体系,筑牢企业出海安全“生命

    戴尔科技一直致力于通过“三位一体”数据保护体系,为中国企业的数据安全“保驾护航”。

    3C消费

    雅马哈推出两款高端头戴耳机YH-4000与YH-C3000

    雅马哈昨日宣布推出两款头戴式耳机,分别是平板振膜的YH-4000和动圈原理的YH-C3000。

    研究

    IDC:2025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出货量同比暴

    IDC今日发布的《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显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市场出货1,2万台,同比增长33%,显示出品类强劲的市场需求。